【愚人節・俞人制所】把空間留給生活,不是把設計留給設計師

民生郭室的案子完成於春末,那時正值愚人節前後。業主半開玩笑地說:「如果有誰能讓老屋翻新後住起來像騙人的舒服,那應該就是俞人制所了。」我們聽了笑,但心裡很清楚,這不是玩笑。這是對一間空間設計工作室最溫柔的肯定。

從屋況條件來看,這是一間在都市脈絡中年歲已久的住宅。71.9㎡,格局封閉,樓高可觀,光線穿透力卻不夠。我們的目標不只是「更新」,而是讓生活在裡面的人,重新相信「家」是能被安置情緒、承載節奏的地方。俞人制所從不靠風格說服人,他們靠對人的理解與空間的分寸拿捏。

最初的設計方向,並非以「翻新」為核心,而是以「流動」為概念主軸。他們重新檢視空間內每一個轉角、每一處遮蔽光線的結構,藉由挑高分區、視線調整與動線重新導引,讓原本封閉的空間變得輕盈、有呼吸感。圓弧天花不只是設計符號,而是一種調節,讓空氣與視覺不在每一個轉折都碰壁,而是自然延展。

民生郭室的最大魅力,是設計沒有出來搶戲。它不被過度操作、不高聲疾呼,而是以細緻語彙與柔軟材質,默默完成安置日常的任務。圓弧櫃體隱藏收納、燈源與視覺節點,讓空間中沒有一件事是「突兀」的,卻也不會讓人無感。這是俞人制所獨有的設計方式,他們為每一項選擇賦予理由,卻不強調理由的存在。

我們特別欣賞他們處理光線的方式。無需大刀闊斧地破牆開窗,而是透過反射與材質層次將光導入深處,搭配溫潤色溫與弧形結構的協調感,空間內形成一種近乎沉靜的節奏。你走進這個家,不會先被風格吸引,而是被那份流動與平衡慢慢包圍。

也因此,無論是一個人在閱讀角落放鬆、兩人在沙發上共享電影時光,或是一群朋友在吧台邊聊天小酌,這個空間都能平靜地承載,不打擾,也不被擾。設計沒有做太多,但卻完成了一件最難的事,讓每一種生活情境都不需要配合空間,而是空間主動配合人。

在愚人節這樣的節日說起俞人制所,其實最應該慶祝的不是惡作劇成功,而是「被空間溫柔對待」這件事原來真的存在。民生郭室不是一場奇蹟,而是來自長時間對人與場域深刻理解的結果。

在眾多老屋翻新的案例中,俞人制所總能讓人記住,不是因為造型特別,而是因為你能在裡面生活得特別自在。這是他們最誠實的設計語言,也是我們最安心的選擇。

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