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家,能承載多少種生活的樣子?
在台北市這間樓中樓住宅裡,設計的起點,不是單一居住者的日常,而是一份期待:
「讓朋友能安心相聚、自在停留。」

從分享開始
業主的需求很直接:「我希望這裡不只是住的地方,還能讓朋友小酌後安心休息。」
因此,設計的核心不是私密性,而是如何創造一個能分享的場域。
空間的重心,是從階梯下延伸出的平台臥榻。
它不像傳統沙發,更像是一個邀請 —— 坐臥得宜,打破拘謹。 臥榻與開放式廚房銜接在一起,讓備餐與聊天之間不再有界線。

垂直的陪伴感
二樓的夾層是臥室,以大面積玻璃作隔斷。
設計師分享:「希望屋主即使在樓上,也能與樓下的朋友保持連結。既有獨立性,也不感到孤單。」
不僅如此,玻璃的穿透,讓光線與空氣自然流通,空間的流動感更自在。這裡的重點不是展示視覺效果,而是讓「陪伴」成為看不見卻存在的動線。

隱藏在牆裡的細節
設計的溫度,往往來自細節。
通往二樓的階梯,扶手被收進牆面,圓弧收邊搭配間接光。牆面因此乾淨俐落,而手掌滑過時,卻有安穩的觸感。這樣的細節,不張揚,但讓居住的舒適感更完整。

能切換的場景
這個家,最終被形塑成一個「容器」。
它可以是一個人閱讀的角落,是兩人依偎觀影的時光,也是三五好友暢談一整晚的沙龍。
設計並沒有要固定某種風格,而是提供一個彈性場域,讓不同的故事發生。
在這裡,「家」不是單一樣貌,而是一個能隨時暫停、共享的場景。
